欢迎访问! 今天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日期:2016-09-05 17:03:26 点击数:20 来源:

江 西 警 察 学 院

 

2014 2015 学年第 二  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代码:          

总学时/周学时:48/3

开课时间: 2014 3 02日第 1周至第 16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14级本科专业

使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

系别/教研室:思政部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

授课教师:谢菊兰、苏丽、杨帆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本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等。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撰写论文、读经典写读书笔记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

选用全国统编教材,该教材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考核方式:

本课程取消期末考试,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总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笔记、讨论参与、出勤等环节)、课程论文和随堂测试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论文占30%,随堂测试占40%

教学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本课程教材编写组,高教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本课程教材编写组,高教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本课程教材编写组,高教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本课程教材编写组,高教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5、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人的一些重要著作。

对课程的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各大高校的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和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衔接,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周次

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实验或课程设计等

学时

作业

主要

参考书目

1

专题一:马克思恩格斯是谁?

读马克思、恩格斯等传记

2

读书笔记

《读懂马克思》、《读懂恩格斯》

2

专题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讨论: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3

专题三:世界是什么样的?

1、小论文:

 2、讨论:辩证法的启示

10

小论文、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4

专题四:如何认识世界?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5

专题五:人类历史之谜的破解

案例分析

6

案例分析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6

专题六:剩余价值理论

经典著作阅读

4

读书笔记

马克思《资本论》、恩格斯《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7

专题七: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可以实现?

演讲

2

演讲

 

 

 

 

 

 

 

 

1周至第 周

授课时间

 

 

 

 

专题一: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理论课(  √  )、实 验 课(    

  机(     )、其他方式(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迹和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们为人类思想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从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启迪。

 

 

 

表述以下方面:

1、重点: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2、难点: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3、学生应注意的问题: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 ),课堂讨论( √ ),多媒体教学( √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 ),实验(  )……。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1、选择讨论题(√)、练习题()、实训题(√)…等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2、小论文:

3、讨论思考题:人们为什么会对马克思做出崇高的评价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一、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马克思18185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的特利尔市,犹太人。父亲是一个有名望的律师,家境比较富裕。1883314日病逝于英国伦敦。

(一)马克思的童年

马克思没有上过小学,他的童年是在家里度过,在父亲的指点下,学完了小学的启蒙课程

(二)、中学时代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立了一个志。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三)大学时代

1835年,波恩大学法律系

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1837年以后,马克思集中精力研究哲学。马克思通读了黑格尔著作,被辩证法思想深深吸引,成为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者和青年黑格尔派(即“博士俱乐部”)的积极成员。

18413月,完成了哲学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841416,马克思未经答辩即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证书,当时年仅23岁。

(四)、马克思的流亡生活

“我是世界公民 ”,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

18424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撰稿人,10月任主编。

 18433月,马克思辞去《莱茵报》主编职务,同年六月与燕妮结婚,并迁居法国巴黎。

1844年初,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

1844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再次会见,合写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

     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在其中对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45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8498月,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

恩格斯在谈到他的战友的这部著作时说: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然而,《资本论》的作者所得到的稿费,还不够偿付写这部书时吸掉的烟钱。

1881112,燕妮因病去世。此后仅一年多,他最钟爱的长女小燕妮又被膀胱癌夺走了年轻生命。1883314日,马克思在工作室坐椅上与世长辞

二、马克思与燕妮的伟大爱情

燕妮·马克思(1814212——1881122日)原名约翰娜·“珍妮”·贝尔塔·朱丽叶··威斯特华伦,出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路德维希··威斯特华伦是一个商人,后来成了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

马克思和他的妻子两个人从小是青梅竹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他们家是住在同一个区里面,两家离得很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燕妮对马克思的一生来讲有多么重要!他们的女儿写道:“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燕妮,就不会有今天的马克思。”

讨论:他们俩的爱情对你有什么触动?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一)恩格斯其人

恩格斯:18201128号诞生在德国莱茵省的巴门市,憎恶专制制度,追求民主与自由,成为家庭的“叛逆者”。父亲是工厂主,是典型的资本家的家庭。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遇

1184211月,恩格斯前往他父亲开办在曼彻斯特的营业所,路过科伦,在《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会见了马克思。

21844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家,路过巴黎时第二次会见马克思,并在马克思家里住了10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

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两人相识相知

1、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

2、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散步。

3、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4、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经济支助

列宁所说: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5、伟大的合作——理论合作

1)《神圣家族》(1844 )

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

3)《共产党宣言》(1848

4)伟大合作之马克思——《资本论》

189585 ,恩格斯在伦敦逝世了……

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告诉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他毕生事业都极为需要的朋友恩格斯。

 

 

 

 

本专题的学习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未涉及太多的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同学们能很好的掌握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及他们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

 

 

 

 

 

 

 

 

 

 

 

 

 

 

 

第  2 周至第 

授课时间

 

 

 

 

专题二:新世纪为什么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理论课(  √  )、实 验 课(    

  机(     )、其他方式(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正确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1、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2、难点: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3、学生应注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 ),课堂讨论( √ ),多媒体教学( √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 ),实验(  )……。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1、选择讨论题(√)、练习题()、实训题()…等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2、讨论思考题: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犹如一整块钢铁,是肢解不了的。谁想去掉它的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就必然离开客观真理。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三、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

(一)从同学自身的角度来看

首先,我们需要一种领导才能。

其次,我们需要一种道德素养。

(二)从理论本身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它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同学们能比较好的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通过讨论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及学习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让同学们更加坚定地知道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必要的。不过,经过一堂课下来,发现重点不是很突出,对于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阐述还不是很清楚,在今后的备课中有待于加强。

 

 

 

 

 

 

 

 

 

 

 

 

 

 

 

 

 

 

 

3周至第7

授课时间

 

 

 

 

专题三:世界是什么样的?

 

 

理论课(  √  )、实 验 课(    

  机(     )、其他方式(    

教学

时数

 

10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专题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1、重点:世界的本源;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2、难点:物质的根本属性;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学生应注意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 ),课堂讨论( √  ),多媒体教学( √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 ),实验(  )……。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1、选择讨论题(√)、练习题()、实训题(√)…等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2、小论文:辩证法对我的启示

3、讨论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与发展的总特征的观点,对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何启发意义?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4试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宇宙与人》并总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的世界又是向前发展的,并从中总结出一系列规律。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观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案例】:感悟蜘蛛

2、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

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3)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二者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

1、物质范畴的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对物质概念界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4、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与静止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同时又承认在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

静止定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三)什么是意识

物质世界发展到定阶段便产生了自己的对立物——意识。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物质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作用。

第四,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1)、人类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论

一个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个基本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2、发展的含义与实质

1)发展的含义: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变化。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恩格斯

三、唯物辩证法之三大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如敌人和朋友、高与低、战争与和平等。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而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1)  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如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第二、当事物发展质变的时候,矛盾的斗争性是促使质变的决定力量。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时时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案例】指鹿为马的故事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对立、相互区别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①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②个性中包含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意义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基础,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3)指引我们学会“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该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1)、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

2)、量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方法论意义:

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即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就是说质变也具有量的特征。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因此,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从小事情做起,切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就是量变,就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日积月累,这样才能成道。

(2)、当事物的质变条件成熟时,要敢于突破和创新,不要满足于微小进步。

(3)、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会发生。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因素。

2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经过两次质变才能完成。

1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2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其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二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3)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总体来说,教学比较成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问题比较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问题的设置还是不够理想,就是讨论的问题太大,学生一时难于找思考的切入口,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大问题的讨论应设置细小的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还有物质概念一直是哲学教学上的难点,虽然进行了长时间的备课,但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学生还是无法很好的理解有关概念,看来还得多钻研钻研。

 

 

 

 

 

 

 

 

 

 

 

 

 

 

8周至第 9

授课时间

 

 

 

专题四:如何认识世界?

 

 

理论课( )、实  课(    

  机(     )、其他方式(    

教学

时数

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1、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2、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3、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 ),课堂讨论( √ ),多媒体教学( √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 ),实验(  )……。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1、选择讨论题( √ )、练习题(  )、实训题( √ )…等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2、课后阅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讨论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一、【提问导入新课】:面对一种认识,特别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哲学家们常常会问这种认识可靠不可靠,真实不真实?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的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的问题。面对一种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是什么呢?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展开。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什么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导入实例】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名言导入】:列宁认为,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列宁全集》第38集,第310)。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5)

    要了解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实践。

    一、实践及其特征与形式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导入实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导入实例】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导入实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导入实例】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课堂思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那么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怎样形成认识呢。

    一、由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导入图例】

    ()理性认识。

     【导入图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重点讲授】

【导入图例】

    二、由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四节 真理与价值

    着重从三个问题入手进行讲解,一是真理,二是价值,三是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提问导入】:什么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节 真理

    一、真理和谬误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重点】

第五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强调】: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专题讲授中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课后的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本专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3、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和自然一样的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之所以能把社会历史也看作和自然一样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原因是他把劳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和认识理解社会的出发点。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 ),课堂讨论( √ ),多媒体教学( √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 ),实验(  )……。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1、选择讨论题( √ )、练习题(  )、实训题( √ )…等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2、实训:课后小组讨论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讨论思考题。

   (1)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2)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一、导入新课: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独创性成就。就是说,在马克思之前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用精神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把精神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在 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和自然一样的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着手】探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导入马克思的一段经典表述】:唯心史观的缺陷和唯物史观的创造。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导入案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导入案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导入案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导入案例]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二)改革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改革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主要人物,既是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历史剧的“剧中人”。可以说,“剧作者”与“剧中人”的比喻是对所有历史人物和政治领袖历史地位及作用的最生动的揭示。——思考:自己的人生是谁创造的?自己的命运是谁掌握着?自己人生的戏剧是谁编创导演并主演?

 (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在本专题课堂教学中,加强了拓展性延伸。在设计案例时,偏重于选择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在理解唯物史观的时候有点困难,尤其是理科生,在讲解时要把握逻辑结构,按层次给学生讲解,便于他们理解。马克思之所以能把社会历史也看作和自然一样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原因是他把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和认识理解社会的出发点。要讲清楚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客观性。

 

 

 

 

 

 

 

 

 

 

 

 

 

 

 

 

 

 

 

 

 

 

 

 

 

 

 

 

 

 

选择以下方面:教师讲授( √ ),课堂讨论( √ ),多媒体教学( √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 ),实验(  )……。

选择其中几项,或补充其它方法。

 

 

 

1、选择讨论题( √ )、练习题(  )、实训题( √ )…等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2、课后阅读: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讨论思考题。

(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重点审阅上述栏目,检查是否规范、完整、科学等方面。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课前索引】:本章是内容特点是难度大,逻辑性强,知识点多。注意关键知识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注意把知识点放在整体结构中记忆。

本章内容是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个别、社会、标准、形式。

一、导入新课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重点讲授】

理解劳动二重性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重点讲授】

【课堂讨论】:剩余价值的产生

    1)剩余价值规律出自《资本论》,作者:马克思。

2)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实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剩余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剩余价值规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揭露了任何雇佣劳动生产制的本质,揭示了雇佣社会的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在教学中引入课后阅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扩展相关知识,如马克思《资本论》、恩格斯《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相关章节,在课堂知识点和课后阅读中更全面的对资本主义的了解,这样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拓展了课外阅读学习,使基础知识点得到延伸、扩展。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本专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5 周至第 

授课时间

周三34

 

 

 

专题七   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可以实现?

 

 

理论课(     )、实 验 课(       机(     )、其他方式(     )。

教学

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大学生准确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这一崇高理想实现的必然性,最后能够认同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重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

2,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难点: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如按需分配等)的可行性;

2、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远大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贴近。

 

 

 

教师讲授( √),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  ),当堂测验(  ),提问式教学( √ ),视频教学(√ ),案例教学( √),实验(  )……

 

 

 

讨论思考题:

问题1: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否是追求物质生产力的无限增长?

问题2按需分配能否实现?会不会导致浪费和奢侈?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学内容要点

(可附另页)

导入:

《少先队队歌》放映,师生共唱,引出对共产主义理想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为例,说明探讨“人类向何处去”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关注的一个共同课题。展望未来,就是对未来进行某种预言,为何预言?能否正确预言?科学预言与空想式预言的差别何在?让我们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的有关论述,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他们心中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的基本构想,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思路和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心中的共产主义美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这个社会理想,与人类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是否是一致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插入表格,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目的是说明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人类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存在的暂时性。

师生互动环节:

问题1: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否是追求物质生产力的无限增长?

 问题2按需分配能否实现?会不会导致浪费和奢侈?

在互动之后,再插入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论断。说明,共产主义社会的确与千百年以来人类渴望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共同世界的理想相一直。

共产主义毫无疑问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它包含的这些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但是,常有人把这种理想视为乌托邦,认为正因为它太完满了,太理想了,所以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还是无法把现实的努力与遥远的将来联系起来。共产主义太高、太空。针对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力图去论证一个康德式的命题:“共产主义何以可能?”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的是要论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实现,虽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共产主义作为价值理想和现实运动,却已经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地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有必然性,又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不懈地为之奋斗,也的确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主要目的是讲实现共产主义与当代中国、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

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

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最后,以合唱《国际歌》结束。

 

 

 

 

在本专题课堂教学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产生认同,由于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实现存在怀疑,在讲解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打消他们的疑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大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崇高理想实现的必然性,最后能够认同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本专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版权所有:江西警察学院 电话:0791-88673013 地址:南昌市新建县兴湾大道1666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